何为刚性兑付?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详细]

焦点关注

吉林信托在近日发给投资者的一份公告中称,在信托计划一期到期前,公司已多次派遣相关人员到企业催款,并多次与福裕能源、联盛能源实际控制人及相关财务负责...[全文]

“国开版”重组方案出炉 联盛将获20亿授信。伴随“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五期按期兑付无望的消息曝出...[全文]

问题产品观察

时间
信托公司
项目类别
具体内容
2014年1月
中诚信托
房地产信托
2011年中诚·诚至金开2号集合信托计划
2014年1月
中诚信托
矿产信托
“诚至金开1号”矿产信托计划
2014年1月
新华信托
房地产信托
“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13年12月
吉林信托
矿产信托
“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资金信托计划
2013年4月
中信信托
房地产信托
中信制造·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13年3月
安信信托
房地产信托
昆山·联邦国际资产收益财产权信托
2012年12月
中融信托
房地产信托
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棚户区改造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12年7月
中诚信托
矿产信托
中诚信托“农戈山铅锌矿股权投资集合资信托计划”

吉林信托

吉林信托在一项发布给投资者的通知书中表示,一项与中国山西省联盛能源集团相关的1亿元(约合1650万美元)的信托产品的持有者可能难以被偿付。这一信托产品将在2月19日到期。[全文]

今年1月底,一度传出违约危机的30亿元涉矿中诚信托产品“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终于力保刚性兑付。但又一规模达9.727亿元的涉矿信托“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逾期后已发出暂无兑付的公告。[全文]

“相比备受关注的房地产信托,2010年后才逐步兴起的矿产能源信托的风险更加突出。”一方面,矿产能源信托具有专业性强、估值技术难度高等特点,风险管理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在煤炭价格下行、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全文]

中诚信托

16日,中诚信托正式向其投资者承认,“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高达30亿的信托财产或无法按期变现,不排除通过诉讼方式向相关主体主张权利,以最大限度维护受益人的利益。 [全文]

中诚信托30亿矿产信托兑付大限将至,从金额、处理难度、影响范围还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复杂程度而言,无疑是信托业近几年内爆发的“头号重案”。 [全文]

备受关注的中诚信托产品兑付事件近来出现新进展。中诚信托1月27日发布公告称,已与“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意向投资者达成一致。这意味着“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30亿元本金将予以兑付。[全文]

新华信托

一款名为“新华信托·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产品近日即将到期,但项目所在的新江湾城23-5地块仍是空地。 分析人士指出,案件其实早有端倪,新华信托要么在产品管理上存在疏漏[全文]

随着1月10日“新华信托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新华录润置业股权信托产品”)的到期,信托产品担保人邹蕴玉“跑路”、信托兑付困难传闻再起,迷雾重重。[全文]

若房地产信托出现兑付问题,会导致行业的信任危机,可能引发房地产信托资金链崩裂,兑付发生雪崩效应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三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融资规模高达8942亿元,占整个信托业融资规模的9.33%[全文]

假如“违约”会怎样?

观点一:导致资金流出 引发“信贷紧缩”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驻香港的中国策略师崔巍表示,如果信托产品出现至少十年来首次违约,将动摇投资者对此类产品隐性担保的担心,导致更多资金流出...[全文]

观点二:一旦兑付落空 信托公司难逃覆灭命运

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如果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无法刚性兑付,后果是可怕的,可能引发高风险信托项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媒体已经开始梳理风险较大的涉矿与涉房信托...[全文]

观点三:债务违约可能拖累全球经济

穆迪驻香港的高级信贷官郭书岑表示:“此案让我想起雷曼迷你债的投资者,因为复杂的信贷挂钩产品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给个人投资者的,由于缺乏透明度,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误导...[全文]

观点四:中国政策存在矛盾 债务或成倍增长

量子基金创始人、传奇投资大鳄索罗斯说,虽然中国的金融局面与美国危机之前有可怕的相似之处,但中国政府控制着银行,而且以前有过保增长重于调结构的先例...[全文]

违约责任“谁”来承担?

中信信托陷入僵局 被民营企业出手接盘

以中信信托在2011年发行的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虽然该事件一度陷入了僵局,但是最后却以一家民营企业出手接盘而告终...[全文]

确保刚性兑付 与地方债务关系密切

过去几年,信托融资出现了迅速地发展。有资料显示,在部分地方基建项目资金的来源中,使用信托资金池的比重逐渐增大。随着地方对相应的融资渠道维持过度的依赖性之际...[全文]

出现“发新偿旧”现象 实属“庞氏骗局”

事实上,信托资金池产品可借助期限错配等手段实现高额的利差收入。然而,在资金池产品的灵活运作模式下,将会出现“发新偿旧”的问题。即通过发行新一期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全文]

未来:信托公司或银行不为违约兜底 风险由投资者承担

信托公司并不能履行信托计划正常损失的义务。即意味着,未来信托公司或银行将不需要为信托违约而兜底。随着年内大量的到期信托产品的出现,信托违约的风险估计只有投资者自己来承担了...[全文]

解读“刚性兑付”未来

发展现状:刚性兑付是信托危机的毒药

显失公平的“成本转嫁”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本该由交易利害关系人、富裕的投资人所承担的成本往往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详细]

“解决”危机的能力不可小觑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它们一向拥有超乎想象的资源协调,乃至游说能力,而这些能力主要来自其深厚的股东背景。[详细]

业内观点:刚性兑付实无法律依据

刚性兑付无合法性

根据《信托法》,信托公司不能承诺信托计划的收益,也不能履行信托计划正常损失的赔偿义务。[详细]

“高收益,零风险”不合理现象

实质上是将信托业务变成了信托公司的隐性负债,背离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高收益隐含高风险”的市场规律。 [详细]

行业解读:信托行业兑付压力持续

惊人发展速度背后的风险

五六年时间,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就从几千亿元一跃超过10万亿元。但惊人发展速度的背后,难免存在如影随形的风险。 [详细]

风险点集中在两方面

2014年信托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风险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煤炭能源类企业,二是中小房地产企业。[详细]

打破刚性兑付:还需保护机制配合

投资者的风险认知不足

刘明康指出,理财产品普遍存在刚性兑付,这是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歪路,极大地误导了市场。[详细]

建立信托业八项长效机制的建议

杨家才日前提出了建立信托业八项长效机制的建议,希望能以此完善信托行业治理体系,保障信托市场稳定发展。[详细]

业内观点

德意志银行:中国应允许信托产品违约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马骏近日表示,中国应该允许一些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违约,以减弱金融机构抛售风险产品的动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马骏称,理财产品的违约将显著提高市场为风险定价的能力...[详细]

美银美林:怀疑中国政府许多方面的能力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近日撰文称:“尽管我们对中国政府在许多方面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我们预计这些不良信托贷款会相对有序地得到处理。中国政府可能会允许银行确认并且清理更多的不良贷款...[详细]

巴克莱银行:违约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表示:“尽管信托发行人,经销银行和地方政府可能试图救助矿业公司,但监管机构和中央政府可能允许信托产品违约发生,该行认为,信托产品的违约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声誉产生短期...[详细]

银监会:建立产品登记系统是打破信托刚性兑付第一步

一直以来,以信托产品的私募性质为托辞,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很多信托公司的产品的重要信息并不对外公开,甚至有产品由于种种原因,不披露成立公告。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已经转化为...[详细]

网友评论